第六十八章 安平劫停(1 / 2)

加入书签

大金天辅元年年末,皇嫡长子完颜宗峻在完颜宗弼的扶持下登基称帝,改年号为天会,是为天会皇帝。

登基次日,天会皇帝便下诏令,令巫康曾亮为使节,出使宋国,务必要说服宋国参与对夏辽两国的战事。

为了将事情办妥,天会皇帝和完颜宗弼商议之后给了使节队伍一笔数额巨大的礼金,以及让他们将最后一次攻伐宋国时劫掠来的万余宋人青壮也带上了南下之路。

初从燕京城出发时,巫康曾亮的队伍仅有芈辛与一千五百名护卫,而随着他们的不断南下,一路上接收的宋人青壮,无论男女,俱都充入队伍之中,队伍规模也变得越来越大。

由于此次南下是为了与宋国结盟,加之巫康曾亮是个亲宋之人,麾下还有芈辛这个宋人谋士,是以在他的严令之下,一千五百金军护卫并未对宋人们做些什么出格之事,反倒是一路上照顾有加。

宋人青壮男女们见到队伍之中有一队宋人身穿布衣,骑在战马之上,与金人并骑而行,皆是以为他们乃是这人所救,是此人与金人商谈后要被送回大宋的。

万余青壮在官道之上绵延不绝,出于对行进速度的不满,巫康曾亮下令使节团加速前进,留下了大批的粮草以及五百金兵,供芈辛的十余人随从调用。

不几日,使节团五百多人来到了安平府,安平府乃是如今的大宋北边最为紧要的数处州府之一,安平知府张贤乃是岳飞麾下将领张宪的远房亲戚,却也是同辈。

此人精明强干,在安平府鼓励百姓耕作,严惩作奸犯科,在其治下,几乎可以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这日,一名日常在外巡视的斥候疯了一般闯入了大堂,还在大堂之中处理政务的张贤也不愤怒,道:“何事如此惊慌啊?”

“启禀大人,江北来了一彪人马,据其中一个宋人所说他们乃是金国派来的使者,这只是第一波人马,第二批人更有万余人,且具都是我大宋子民。如今刺史大人已经带兵去了,小人只是来通禀一声。”

赵旉登基之后,对于文武官员的责制做出了调整,如今文官已然不能再如以往一般执掌军权,一州一府,掌兵着是为刺史,掌政者是为知州知府,

安平刺史祁道灵,最初是临安禁军中的一个千夫长,后改为新编军,经历了所有赵旉能够插手的战事,由于其军功卓著,见识非凡,被其指挥使庄羽绗推荐给了赵旉。

出于对他的历练,赵旉将其派到了与夏国交界之处做了个偏将军,试行领兵,没想到这小子做的还不错,之后不久,因为新的功勋便被调到了安平府做这刺史。

没成想,刚做刺史没几天,巫康曾亮的队伍便来到了此处。

现如今,两支队伍正在长江上对峙。

“这位将军,我等乃是金国使者,此番南下是为了向大宋皇帝表达善意,并与宋国结盟而来的。我这有之前通过的府州所开具的文书,还请将军过目。”

芈辛说完,作势要把手中的文书抛到差不多要与他的船接舷的祁道灵。

不防祁道灵大手一挥,道:“我不管你这文书是真是假,也不管你等是哪里来的使节,便说你一个宋人,为何偏偏要去给金人当狗,就此一点,本将便不能放你过江!”

芈辛闻言,心中苦笑,暗叹这年头做这暗探可真不容易啊。

“将军,还请将军看过再说。”

闻言,祁道灵思虑再三之后,还是捡起了甲板上用绸缎包起来的文书翻看了起来,当他看到那一个个官印的时候,知道事情多半是真的,但他仍然不能放他们过江,毕竟五百余人不是个小数目。

思索一番后,祁道灵道:“这样吧,你等只可有一百名护卫随你和你那金人主子过江南下,其余人在你等出使期间全数住在本将军的军营之中,衣食住行本将解决,不过这兵刃却是要收缴的,如何?”

芈辛听到条件,知道这是守将的底线,于是又用女真语将祁道灵的话给巫康曾亮转述了一遍。巫康曾亮却是爽快了许多,直接便答应了。

随后队伍开始慢慢渡江,金人使团在两侧宋军的包围之下,朝着军营走去,在离军营不远的地方,安平知府张贤带着人迎了上来。

得知情况后张贤二话不说,直接将巫康曾亮等一百人带离了原来的官道,向着府衙行去,而其余四百护卫金兵则是被祁道灵带回了军营看管了起来。

府衙内,张贤端坐主座,对着堂下坐着的巫康曾亮道:“听闻阁下乃是金国使者,此行所来乃是欲要与我大宋结盟的,不知尊使在金国所居何职啊?”

由于巫康曾亮并不能听懂宋人语言,所以张贤每说一句话,都由芈辛为其即时翻译,而巫康曾亮所说的话,也由芈辛为张贤翻译。是以两人的交流并不存在障碍。

“某乃是大金郡公巫康曾亮,便如同宋国皇亲勋贵一般,本郡公乃是大金国的勋贵。此番出使宋国,我便是主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